從龍巖出發!
龍騰沃野,虎踞叢巖。
這里是龍巖。
長汀縣:國家歷史文化名城
這里
紅色文化、綠色生態、古韻風情
與獨特魅力交織融合
承啟樓:“圓樓之王”
當你穿梭在古老的土樓間
能感受到客家人
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獨特的建筑智慧
古田會議會址(廖氏宗祠)
漫步于革命圣地
往昔的崢嶸歲月仿佛就在眼前
冠豸山:中國國家自然遺產
置身于龍巖的青山綠水間
你會震撼于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
為什么要文物體檢?
不可移動文物是中國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,通過這些文物我們能夠窺探過去的時代背景和文化發展歷程。即使在現代,仍然有許多歷史建筑作為文化遺產保留至今,并定期進行維護與修繕。正是因此,這些不可移動文物的安全風險評估很重要。
《文物安全防控 “十四五”專項規劃》
確保文物健康
文物安全風險評估是重要的一環
一個人年紀大了
身上的毛病自然就多了
不可移動文物亦是如此
如果說修繕是一次治療
那么文物安全風險評估
就相當于治療前的全身體檢
先搞清楚病根病因再開“藥方”!
及早發現問題!
及早解決問題!
所謂“望聞問切”,顧名思義,就是把準脈、找對癥,在一磚一瓦的細節間讓不可移動文物得以重獲新生。
通過專項檢查與專業檢測相結合(望)、現場察看與資料查閱相結合(聞)、數據統計與經驗評判相結合(問)和評估檢查與安全指導相結合(切),能夠準確把握不可移動文物的“脈象”,找到最佳的維護方案。
此次的體檢工作一共分為四大部分:
本體風險檢查:包括地基安全性、木結構梁架、墻體結構等結構安全風險和平面布局、裝飾、屋面、排水等本體表觀風險。
防護安全檢查:依據文物部門的相關規定和要求,對文物保護單位消防、安防、防雷的管理和設施安全隱患進行檢查。
管理風險檢查:通過查取資料、訪談、現場踏勘等方式了解文物日常管理的工作情況,包括四有工作、日常巡查養護、安全案件與事故上報及整改情況、兩線范圍內在建設項目、文物使用情況等。
環境風險檢查:基本查明文物所在地及周邊的環境情況,向相關部門收集相應資料,并進行拍照、訪談、記錄,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。
“文物體檢” 亮點多多
科技賦能 精準“掃盲”:除常規檢查方式外,還采用全景攝影技術、三維激光掃描技術、紅外熱成像技術等非接觸式測量及云存儲技術,對檢查結果進行統一匯總管理。
專業團隊 織密網絡:專業的檢查團隊深入大街小巷,對不可移動文物的現狀、結構安全和消防安全情況等進行仔細檢查并做好記錄。
一物一檔 全面分析:建立文物安全評估平臺,評估數據和信息實時錄入,構建數據庫共享與動態維護機制,實現“評估—預警—診斷”的科學化流程。
為文物“延年益壽”
不管是本體監測
還是環境監測
都是對不可移動文物
預防性保護的必要手段
醫生通過體檢報告
才能分析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
最終開出處方、道出醫囑
正如生命體的健康體檢一樣
文物體檢也應定期進行
文物安全風險評估
既是一次“全面體檢”
更是一次“精準會診”
在預先規劃的動態
不斷反饋的保護框架內
實施定期檢查、數據積累與分析
“早發現、早消除”
“防小病、治大病”
以實現可期的“預防性”保護
END